大巖桐介紹
別名:大巖桐
科、屬:【苦苣苔科】,【大巖桐屬】
拉丁名、英文名:Sinningia speciosa Benth
特征形態:年生肉質草本花卉,具肥大塊莖,地上莖極短。全身密被白色絨毛。葉對生,肥厚而大,長橢圓形。花頂生或腋生,徑6-7厘米,花梗肉質而粗。花冠闊鐘形,5-6個淺裂,裂片矩圓形,色彩豐富,大而美麗。蒴果,種子褐色,細小而多。
分布產地:大巖桐原產巴西。野生于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的熱帶高原地區。
生長特點:大巖桐生長期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1~10月適宜溫度在18~23℃,10月至翌年1月為10~12℃。夏季高溫多濕,對植株生長不利,需適當遮蔭。生長期要求空氣濕度大,葉片生長繁茂蔥綠。冬季休眠期保持干燥,如濕度過大,溫度又低,塊莖易腐爛。冬季溫度不低于5℃。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富含腐殖質土壤。
主要價值:大巖桐葉茂翠綠,花朵姹紫嫣紅,園藝品種繁多,有藍、白、紅、紫和重瓣、雙色等品種。每年春秋兩次開花,是節日點綴和裝飾室內及窗臺的理想盆花。
培育技術:可用播種、扦插和球莖分割等法繁殖。播種繁殖:春、秋兩季均可播種。用腐葉土、培養土和細沙的混合土壤,經消毒后裝入播種淺盆,抹平壓實。大巖桐每克種子28000粒,播時必須均勻撒上,盆底潤水后蓋上玻璃。室溫保持18~22℃,播后10~21天發芽。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移植淺盆,6~7片真葉時定植于12~15厘米盆。苗期避免強光直射,適當遮蔭,經常噴霧,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一般播種后6個月開花,即3~5月播種,9~10月開花,9~10播種,翌年4~5月開花。扦插繁殖:塊莖上常萌發出嫩莖,剪取嫩莖,長2~3厘米,插于膨脹珍珠巖或細沙中,室溫維持18~20℃,插后15~20天生根。葉插,花落后,選取優良單株,剪取健壯葉片,留葉柄1厘米,剪平,葉片的1/3插入沙床、2/3留在地面,適當遮蔭,保持一定濕度,插后10~15天可生根。待長出小苗后移入小盆。5~7月扦插,翌年6~7月開花。球莖分割繁殖:春季換盆時、塊莖發芽后,用芽接刀將塊莖割成幾塊,每塊需帶芽眼,否則僅能生根,形成不了生長枝。分割的傷口用草木灰涂抹,以防止塊莖腐爛。最近,用嫩葉為材料,也進行組培繁殖。盆栽大巖桐,常用腐葉土、粗沙和蛭石的混合基質,2年生塊莖冬季休眠,3月開始萌芽,需及時換盆。栽植塊莖需露出盆土,每個塊莖只需留一個嫩芽。生長期每半月施肥1次,或用"卉友"15-15-18無土栽培用肥和15-15--30盆花專用肥,對大巖桐生長發育均有利。形成花苞時,再增施磷鉀肥1~2次。施肥時注意不要沾污有毛的葉面,以免引起腐爛。開花期溫度不宜過高,可延長觀花期。花謝后如不留種,剪去花莖,有利繼續開花和塊莖生長發育。葉片枯萎進入休眠期,將塊莖存放冷涼干燥處貯藏。貯藏最適溫度為10~12℃。塊莖可連續栽培7~8年,每年開花兩次。老塊莖需淘汰更新。大巖桐留種必須進行人工授粉。大巖桐的花柱高于花藥,雄蕊早熟,故自花難孕。人工授粉后,可剪取花瓣,以免花瓣霉爛影響結實。一般授粉后30~40天果實可成熟。常見葉枯性線蟲病危害嚴重,除及時拔除病株燒毀外,盆缽、塊莖、土壤均需消毒。幼苗期易發生猝倒病,注意播種和移栽土壤的消毒。生長期常有尺蠖咬食嫩芽,可人工捕殺或在盆中施入呋喃丹防治。大巖桐花大色艷,花期又長,一株大巖桐可開花幾十朵,花期持續數月之久。是節日點綴和裝飾室內及窗臺的理想盆花。用它擺放會議桌、櫥窗、茶室,更添節日歡樂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