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荊介紹
別名:銀荊
科、屬:【豆科】,【金合歡屬】
拉丁名、英文名:Acacia bealbata
特征形態:常綠喬木,高可達15米。樹皮灰綠色、平滑。小枝綠色,有棱,被灰色短絨毛。二回羽狀復葉,羽片8~25對,密集排列在羽片軸上,葉柄及每對羽片著生處均有1腺點;小葉片60~100枚,線形,長2.6~4.0毫米,寬0.4~0.5毫米,銀灰綠色,被灰白色短柔毛。3~4月開花,由多數頭狀花序排列成腋生的總狀花序或頂生的圓錐花序,花小,淡黃至深黃色。莢果、紅棕色或黑色,帶狀。種子橢圓形,扁平。
分布產地:產于澳大利亞東南部,近幾年由江蘇吳江引種并引入上海地區種植。
生長特點:喜溫暖氣候,在-50℃左右時會稍有落葉。
主要價值:銀荊葉形纖細,葉色秀麗,四季常青,花色鮮艷,可作行道樹或在庭園作孤植、叢植布置。生長迅速,抗逆性強,適作荒山綠化先鋒樹及水土保持樹種。
培育技術: 播種育苗,生產實踐表明,直播育苗效果較差,現已推廣芽苗移栽方式育苗。 一、種子處理:種子引進后,置冰箱內保存(溫度控制在5℃左右),翌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取出,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30分鐘,濾出后用清水清洗,然后用80℃左右的溫水浸種24小時。濾出待用。 二、沙床處理:播種前7天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沙床及河沙消毒(沙床用沙厚度為10厘米),并準備部分消毒的河沙備用。 三、播種:將備用的河沙與種子拌勻,均勻撒播在已消毒的沙床上,再用消毒的河沙均勻覆蓋在種子表面(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用背負式噴霧器進行床面噴霧,淋透床面后,以毛竹片為支架,用塑料薄膜封閉床面。 四、苗床管理:苗床內溫度以30℃為限,超過時,應將苗床兩頭塑料薄膜揭開,通風降溫,以防燒傷幼苗。床面表層沙發白時,要及時用噴霧器補充水分。正常情況3天即有種子破胸露白,7天即有小苗露出床面,10天后在傍晚或陰天揭除薄膜進行練苗。 五、芽苗移栽:移栽前15天應仔細整地,要求每畝施用餅肥150千克,硫酸亞鐵10千克,呋喃丹或90%晶體敵百蟲3千克。移栽用苗床寬1至1.2米,床面中部略高呈烏龜背形,以防床面積水。沙床內小芽苗以種殼脫落為移植標志,隨出苗先后分期分批進行。小苗移出沙床時,其根部應用1∶800倍多菌靈或1∶10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消毒。方法是將芽苗根浸入藥液中,隨浸隨栽。栽植深度以不超過根基部為宜,栽植時間以陰天或傍晚為好,栽植后及時澆透水,栽植距離以30厘米×25厘米為佳。 六、小苗管理:芽苗移栽后,需用遮陽網遮蔭5至7天,并保持其充足的濕度,補水時應用噴霧器。苗莖木質化后可改用糞勺補充水分。除草時,兩手應配合輕輕拔除,切忌松動幼苗。5月中旬開始進入常規管理。苗期應重點防治炭疽病,可用1∶800倍多菌靈和1∶1000倍甲基托布津交叉使用,防止產生抗性。 七、大苗培育技術:培育圃地,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施足基肥,開好排水溝系,按東西向作床,床面寬0.8米,高25厘米。3月下旬至4月中旬,挑選樹形好、長勢旺盛的一年生苗木,按每畝667株定植。起苗時,盡量多帶宿土。定植后,精心管理,期間注意整形修剪,經過1至2年的培育,苗木胸徑可達4厘米以上,苗高可達3.5米以上,即可用于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