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棕介紹
別名:王棕
科、屬:【棕櫚科】,【王棕屬】
拉丁名、英文名:Royston earegm
特征形態:單干直立葉痕不明顯,葉簇生于干頂,葉片大,長達3米以上,葉鞘長大,可作睡椅,羽狀全裂,羽葉狹長柔軟,列序不甚整齊,深綠色。干粗壯雄偉,中下部膨大,呈佛肚狀,徑達40厘米以上,確為棕類之王,是顯示熱帶壯麗風光的典型樹種,在古巴定為國樹。
分布產地:王棕原產于美洲熱帶我國華南
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廣州、佛山、順德 、東莞 、惠州、汕頭、臺北、柳州、桂平、個舊)
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主要城市:海口、三亞、瓊海、高雄、臺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門、香港、南寧、欽州 北海、茂名、景洪)
生長特點:耐寒力較假檳榔低,廣州、南寧一線,已屬栽培北緣,特寒年份有寒害,稍北的福州、柳州等地,已難越冬。抗風力強,能抗8~10級熱帶風暴。幼齡期稍耐陰,成齡樹喜光。樹干粗大,一般不作盆栽,偶有大盆栽植,作廳堂陳列。喜土層深厚肥沃的酸性土,不耐干瘦貧瘠,較耐干旱,亦較耐水濕,根系粗大發達,露地栽植宜挖大坎,施垃圾肥或腐熟餅肥等作基肥,以后每年施復合追肥1次或不施肥。老葉枯黃后,常掛在樹上不脫落,需及時鉤落,以免影響景觀。
主要價值:較少作盆栽,主要為露地種植作為道樹,或植于高層建筑旁、大門前兩面三刀側、花壇中央主景以及水濱、草坪等處,孤植或行植均宜。
培育技術:用種子育苗。母樹需12年生以后,方開花結實,大小年現象很明顯。果實成熟期,各地差異較大,在海南南部,春節前后有果實成熟,廣州、南寧等地,多為4月份開花8月份果實成熟。采集的果實,可堆漚數日,待果皮軟熟后置水沖搗漂洗,勿用物搓,以防過敏。果實出種率約為50%,種子千粒重約200克,忌失水,不能日曬或裸露陳放,需混濕沙催芽。小批量育苗,也可不用處理,帶果肉播種。種子個體間的休眠現象有明顯差異,部分種子無休眠期,部分種子有2~9個月的休眠期。發芽時氣溫需在22℃以上,一般播種后20天開始發芽,盛期極不明顯,發芽前后持續期長達9~10個月,發芽率約60%。不宜將種子直接播至圃地,先密播于沙床內,發芽后分批移至圃地。移植前徹底消滅圃地雜草,早期需遮蔭、防霜,培育1年后再稀疏移植1次,一般培育4年生大苗,方宜出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