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腸樹介紹
別名:臘腸樹
科、屬:【蘇木科】,【決明屬】
拉丁名、英文名:Cassia fistula
特征形態:豆科決明屬落葉喬木,株高約8—12米。葉大,偶數羽狀復葉,小葉4—8對,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6—12厘米,寬3.5—5厘米,先端漸尖而鈍,基部短尖,全緣,兩面均被柔毛。總狀花序下垂,長達30厘米以上。花冠黃色,鮮艷。莢果筒形長條狀,果熟時呈黑褐色,內具粘性,有異味,長30—60厘米,有槽紋。花期6—7月。初夏滿樹金黃色花,鮮葉開放,莢果柱形如臘腸,秋季成熟。
分布產地:華南
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廣州、佛山、順德 、東莞 、惠州、汕頭、臺北、柳州、桂平、個舊)
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主要城市:海口、三亞、瓊海、高雄、臺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門、香港、南寧、欽州 北海、茂名、景洪)
生長特點:臘腸樹原產印度、緬甸、斯里蘭卡。為喜溫樹種,有霜凍害地區不能生長,通常在我國華南一帶生長良好。性喜光,也能耐一定蔽蔭,喜濕潤肥沃的中性沖積土,以砂質壤土最佳,排水、日照需良好,生育適溫23—32℃,能耐最低溫度為-2—-3℃。在干燥瘠薄壤土上也能生長,病蟲害少,為熱帶優良觀賞樹。
主要價值:風景樹、庭蔭樹,行道樹
培育技術:臘腸樹用種子繁殖。種子成熟時,采回搗爛果皮取出種子,播前用開水浸3—5分鐘,取出后10天左右,噴藥1次(如六六六粉等)以防蟲吃葉,以后每10天噴1次,直到移植。在苗期及時除草,這是保苗率高低的關鍵。苗高20厘米行第一次間苗,30—40厘米行二次間苗。每年松土2—3次。春至秋季每兩個月施肥1次。花期過后應修剪整枝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