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桐種子介紹
別名:珙桐
科、屬:【珙桐科】,【珙桐屬】
拉丁名、英文名:Davidia involucrata
特征形態:珙桐屬落葉喬木,高15~25米,稀達30米,胸徑可達1米,樹皮深灰色或深褐色,當年生枝紫綠色、無毛,多年生枝深褐色或深灰色。冬芽錐形,具4~5對卵形鱗片,常成覆瓦狀排列。葉紙質,無托葉,常密集于嫩枝的頂端,闊卵形或近于圓形,長9~15厘米,寬7~12厘米,先端銳尖,邊緣有三角形而尖端銳尖的粗鋸齒,葉柄長4~5厘米,稀達7厘米。兩性花與雄花同株,多數雄花與1個雌花或兩性花成近球形的頭狀花序,著生于嫩枝頂端,雄花環繞于其同位,基部具長圓卵形或長圓倒卵形花瓣狀的苞片2~3枚,長7~15厘米,寬3~5厘米,初系淡綠色,繼變為乳白色,后變為棕黃色而脫落。雄花無花萼及花瓣,有雄蕊1~7枚,雌花或兩性花具下位子房,6~10室,與花托合生,子房頂端具退化的花被及短小的雄蕊,花柱粗壯,分成6~10枝,柱頭向外平展,每室有1枚胚珠,常下垂。果實為長卵圓形核果,長3~4厘米,直徑15~20毫米,外果皮很薄,中果皮肉質,內果皮骨質具溝紋,有種子3~5粒。4~5月開花,果期10月。光葉珙桐的特點主要是葉背無毛,或嫩葉時葉脈上被稀疏的短柔毛及粗毛
分布產地:珙桐自然分布帶主要在我國西南部,海拔700~2500米的深山密林之中。尤以四川的峨眉山及雷波、馬邊等縣最為集中。湖北的神農架、貴州的梵凈山、湖南的張家界和天平山以及云南的東北部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生長特點:喜歡生長在海拔700~1600米的深山云霧中,要求較大的空氣濕度。
主要價值:核果長卵形,種子殼厚而堅硬,果實含油20%可榨油。木材細直堅硬,是制造家具的良好用材。
培育技術:種子處理珙桐的種子后熟期長,發芽十分困難,一般2~3年才開始破殼發芽,常常是未到發芽時間種子已爛,實際上基本不發芽,為了縮短發芽時間,播種前必須對種子進行處理。我們采用的毛種露天低溫催芽法可使種子的出芽時間縮短到一年以內,且發芽率達98%以上,做法是:將采收的珙桐毛種(包括中果皮、外果皮)不作任何處理,直接將其置于冬天寒冷的露天環境中,讓其自然冷凍,以加速其生理轉化,并于次年3月將毛種直接播入土中。注意: 毛種堆放地氣溫據測定,如果在6.9℃時,發芽率約為98.3%。在-2.5℃時,發芽率可達99.3%。可見,氣溫越低發芽率越高。經上述辦法處理過的種子雖可縮短到一年內發芽,但依然存在管理上的麻煩,為減少播種后的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在實際操作中一般采用露天挖坑埋藏法,對毛種再次進行催芽,直到冬天才將它取出播入土,此時不少堅硬的種子已開裂,播種2~3個月幼苗就可出土。具體做法是: 在露天地上挖淺坑,將經露天低溫處理過的毛種倒入坑中,每25厘米覆土10厘米,一般情況不必采取人為措施,讓其日曬雨淋,如遇長時間干旱則應適量灌些水,使毛種保持濕潤,埋種子處如有積水應及時排出。播種播種珙桐的土壤應選擇排水良好、濕潤而肥沃的沙壤土、中壤土,土壤酸堿度以酸性至中性為佳,切忌在干旱、瘠薄的粘土中播種。播種前土壤要消毒,消毒主要用硫酸鏈霉素(72%)、代森鋅、多菌靈、托布津、福爾馬林等。播種時間: 一般在3 ~4月播種,若經過露天埋藏的種子可在該年11月中下旬播入土,最遲不得超過次年1月。不管是春播或冬播,都不必去掉外果皮和中果皮,用毛種直接播入土即可。播種方法: 一般采用條播,種子上面覆土5厘米。播種后土壤要保持一定的濕度。不管冬播或春播,次年3月幼苗均可破土而出,在低海拔地區出芽更早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