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柏介紹
別名:香檜
科、屬:【柏科】,【圓柏屬】
拉丁名、英文名:Sabina squamata (Buch.-Hamilt.) Ant
特征形態:1、灌木,高1~3m,或匍匐狀;或為小喬木,高5~10m;稀達16m或更高,胸徑1m;樹皮褐灰色。小枝直或弧狀彎曲,下垂或直伸。葉全為刺形,3葉輪生,披針形或窄披針形,長5~10mm,寬1~1.3mm,先端具刺狀尖頭,上面微凹,具白粉帶,下面拱凸,具鈍縱脊。球果圓形或近球形,熟時黑色或藍黑色,無白粉,內有1種子。庭園栽培品種。 2、灌木,小枝密,傾斜向上。葉全為刺形, 3葉輪生,頂端漸尖,長4—6毫米,或稍長,排列緊密,稍向內曲,顯著灰綠色,被白粉,第二年變為藍綠色。球果卵形,紅褐色逐漸轉為黑色。種子1個。 3、 灌木,高1-3米,或成匍匐狀,或為喬木,高5-10余米,稀高達16米或更高,胸徑可達1米;樹皮褐灰色;枝條斜伸或平展,枝皮暗褐色或微帶紫色或黃色,裂成不規則薄片脫落;小枝直或弧狀彎曲,下垂或伸展。葉全為刺形,三葉交叉輪生,披針形或窄披針形,基部下延生長,通常斜伸或平展、下延部分露出,稀近直伸、下延部分不露出,長5-10毫米,寬1-1.3毫米,直或微曲,先端具急尖或漸尖的刺狀尖頭,上面稍凹,具白粉帶,綠色中脈不明顯,或有時較明顯,下面拱凸具鈍縱脊,沿脊有細槽或下部有細槽。雄球花卵圓形,長3-4毫米,雄蕊4-7對。球果卵圓形或近球形,成熟前綠色或黃綠色,熟后黑色或藍黑色,稍有光澤,無白粉,內有種子1粒;種子卵圓形或錐狀球形,長4-8毫米,徑3-7毫米,有樹脂槽,上部常有明顯或微明顯的2-3鈍縱脊。
分布產地:產于西藏、云南、貴州、四川、甘肅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安徽黃山、福建及臺灣等省區。緬甸北部也有分布。
生長特點:常生于海拔1600-4000米高山地帶,在上段常組成灌木叢,在下段生于冷杉類、落葉松類及棟類等針葉樹或針葉樹闊葉樹林內,或成小面積純林。生長于高寒地帶,立地條件嚴酷。
主要價值:為匍匐狀灌木,枝條斜展,彎曲下垂,葉形小,四時青翠,樹皮斑駁,自然形態美觀,造型容易,是庭園綠化或制作盆景的好材料。藥用價值【藏藥】秀巴才尖:枝葉治腎炎,水腫,淋病,風濕疼痛,炭疽病,創傷出血;果實治肝膽病,腎病,膀胱病,淋病,骨蒸,痛風,脾病;樹脂治瘡瘍久潰不愈《藏本草》。巴朱木:帶葉嫩枝及果實用于赤巴病擴散,皮膚瘙癢,痔瘡《中國藏藥》。甲秀:枝、葉、果治風濕性關節炎,腎炎,月經不調《青藏藥鑒》。圓柏:功用同方枝柏 S.saltuaria《滇省志》、《迪藏藥》。[1] 根(峨沉香)、枝、葉:苦、澀,寒。清熱解毒,透疹利尿,健胃止痢。用于癰腫,小便淋痛,痢疾,水腫,炭疽。[1] 化學成分 心材含表柏木烷二醇(epicedranediol),4-酮基柏木醇(4-ketocedrol),3β-羥基柏木醇(3β-hydroxycedrol),異柏木酸(isocedrolic acid),β-花柏烯酸(β-chamigrenic acid),8,14-環氧柏木烷(8,14-cedranoxide),8,14-柏木內酯(8,14-cedranolide),柏木醇(ced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韋得醇(widdrol),7-氧陶塔酚(7-oxototarol),非洲檜素(procerin),8-14-柏木烷二醇(8,14-cedranediol),扁柏醇(hinodiol),柳杉酚(sugiol),扁柏酸(hinokiic acid),柏木酸(cedrolic acid)等。 采收用法 采收和儲藏:8-9月采枝、葉,晾干;10月采球果,或熬膏備用。 用法:煎湯或熬膏備用。
培育技術:以靠接為主,亦可播種、壓條、扦插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