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3億6000年前恐龍時代的珍稀瀕危植物——筆筒樹,十年前在蒼南大漁鎮被發現,此后蒼南積極開展保護工作,目前蒼南筆筒樹種群已有近200株。這一古老的物種,在蒼南徹底“活了”。蒼南也成為中國大陸現存筆筒樹分布的最北緣地帶。
筆筒樹為樹蕨類植物,原生長于中生代侏羅紀,是當時恐龍的主要食物,在第四紀冰川期基本滅絕,僅在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國家部分地區有少量植株殘存。目前已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2015年,筆筒樹在蒼南大漁鎮首次被發現。在蒼南大漁鎮筆筒樹原生境,可以看到這里一株高達6米多的老筆筒樹已經死亡,新生的幼苗莖稈挺拔、葉片繁茂。自2015年筆筒樹被發現開始,蒼南便聯合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開展瀕危物種筆筒樹的保護工作。
“我們將孢子采集回來,進行人工繁育。在攻克了人工繁育技術難題后,構建了筆筒樹孢子繁育體系,實現從孢子到幼苗的精準培育,目前已經繁育筆筒樹種苗2500多株。”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胡青荻博士說。
在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雄溪科研創新基地,苗棚內一盆盆筆筒樹幼苗整齊排列,呈現出勃勃生機。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從這里培育出來的幼苗,長大后將再度回歸野外,從而擴大野外種群。
“我們考察了蒼南馬站、大漁等適宜回歸的點位,開展野外回歸。目前,在蒼南多個點位已回歸近200棵筆筒樹,且生長情況表現良好。”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副所長鄭堅表示。
筆筒樹成株高大挺拔、樹形美麗、樹姿優雅,極具觀賞價值,同時還具有科研、藥用、經濟等多重價值,在古生物學、古氣候、植物地理區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義。據了解,浙江省共下達林業發展和資源保護專項資金近200萬元,支持蒼南開展筆筒樹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經過多年努力,這一被譽為“活化石”的樹蕨類植物,正逐步打破自然繁殖的桎梏,為種群復壯帶來新希望。
未來,蒼南將繼續聯合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深入開展筆筒樹資源保育及野外回歸行動,計劃新增繁育幼苗5000株,并建立浙南首個筆筒樹專屬保護區,探索保護+利用的新模式,促進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
(蒼南縣林業事業發展中心、蒼南縣林業局)
公眾號 |
手機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