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至16日,CCTV-17《誰知盤中餐》欄目王萌導演一行3人到泰順縣羅陽、大安、司前等地現場拍攝“華特”獼猴桃果園、果樹和果實,圍繞生長環境、生產方式、果實外觀、品種特性和內在品質等五大獨特性,揭開“華特”獼猴桃的神秘面紗,深層次挖掘“華特”的產品文化和人文風俗。
在大安鄉大丘坪村,記錄馬坪頭家庭農場依托獼猴桃新品種建立的“一畝山萬元錢”高質量基地,在果園種植的10余個品種中,“華特”品種特別顯眼,樹上懸掛著乳白色的果實,碩果累累。在羅陽鎮蘇北村,編導組跋山涉水找到了位于海拔800多米的“華特”獼猴桃母樹及母種園,采訪到品種培育人——彭尚進(桃王),聽取了桃王偶遇母樹的故事,以及20多年來選育和種植新品種的艱辛歷程。在仕陽鎮垟望村,編導組追溯到“華特”獼猴桃生產原料——油茶餅加工廠,找到了獼猴桃綠色生產的密匙,記錄了泰順山油茶加工的每道工序和油菜餅生產過程。在司前鎮左溪村,編導組拍攝到畬族村民利用“華特”果實烹飪菜品的整個流程,品嘗了多道獼猴桃菜品。
“華特”是泰順縣于2005年選育成功的一種大果型毛花獼猴桃新品種,來源于原碑排鄉的獼猴桃野生種群,果實平均果重達70g以上。“華特”品種具備四大優點:營養價值高、易剝皮、無后熟期、耐貯藏。2005年以來,泰順縣推廣種植“華特”品種面積3000多畝,全國累計推廣2萬多畝,畝產量達700~900公斤,畝產值可達到1萬元以上。
(泰順縣林業局)
公眾號 |
手機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