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禾本科剛竹屬,單軸散生型常綠喬木狀竹類植物,竿高可達20多米,粗可達20多厘米,老竿無毛,并由綠色漸變為綠黃色;壁厚約1厘米;竿環不明顯,末級小枝2-4葉;葉耳不明顯,葉舌隆起;葉片較小較薄,披針形,下表面在沿中脈基部柔毛,花枝穗狀,無葉耳,小穗僅有1朵小花;花絲長4厘米,柱頭羽毛狀。穎果長橢圓形,有宿存的花柱基部。4月筍期,5-8月開花。毛竹是栽培悠久、面積廣、經濟價值也重要的竹種。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筑用,如梁柱、棚架、腳手架等,篾性優良,供編織各種粗細的用具及工藝品,枝梢作掃帚,嫩竹及竿籜作造紙原料,筍味美,鮮食或加工制成玉蘭片、筍干、筍衣等。毛竹葉翠,四季常青,秀麗挺拔,經霜不凋,雅俗共賞。自古以來常置于庭園曲徑、池畔、溪澗、山坡、石跡、天井、景門,以及室內盆栽觀賞。常與松、梅共植,被譽為“歲寒三友”。 形態特征 地下莖為單軸散生。竿高達20余米,粗者可達20余厘米,幼竿密被細柔毛及厚,籜環有毛,老竿無毛,并由綠色漸變為綠黃色;基部節間甚短而向上則逐節較長,中部節間長達40厘米或更長,壁厚約1厘米(但有變異);竿環不明顯,低于籜環或在細竿中隆起。籜鞘背面黃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點及密生棕色刺毛;籜耳微小,繸毛發達;籜舌寬短,強隆起乃至為尖拱形,邊緣具粗長纖毛;籜片較短,長三角形至披針形,有波狀彎曲,綠色,初時直立,以后外翻。 生長習性 毛竹根系集中稠密,竹稈生長快,生長量大。因此,要求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年平均溫度15--20℃,年降水量為1200--1800毫米。對土壤的要求也高于一般樹種,既需要充裕的水濕條件,又不耐積水淹浸。板巖、頁巖、花崗巖、砂巖等母巖發育的中、厚層肥沃酸性的紅壤、黃紅壤、黃壤上分布多,生長良好。在土質粘重而干燥的網紋紅壤及林地積水、地下水位過高的地方則生長不良。在造林地選擇上應選擇背風向南的山谷、山麓、山腰地帶;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良好的酸性砂質土或砂質壤土的地方。 毛竹林的林下植被有油茶、拎本、姜子、鵝掌楸、山礬、懸鉤子、紫金牛、柔毛繡球,還有木荷,絲栗拷等,草本植物主要為禾本科、莎草科和蕨類植物如里白、鐵芒箕等。有時,毛竹亦與杉木、馬尾松、長柄水青岡、頭狀四照花等組成各種類型的混交林。在這些混交林中,毛竹一般居于第二層,L層為形體較高大的馬尾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