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走進長興縣小浦林場小浦星谷項目內的“秋山茶食”,空氣中飄蕩著現磨咖啡與紫筍茶交織的香氣。這座由廢棄廠房改造而來的美學空間,如今已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90后”主理人黃雅微介紹:“得益于附近八都岕十里古銀杏長廊景區的引流,近期店里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周末需要提前預約。”
這片曾沉寂的千畝林場,如今因小浦星谷項目的落戶煥發新生。“去年,我們引入社會資本1.2億元,實施‘微改造、精提升’,在保留林場原始風貌的基礎上,開發了新中式茶舍、咖啡店、無動力游樂園、樹屋民宿等業態。”小浦鎮社會事務辦工作人員鐘耀告訴記者,目前該項目已帶動周邊村民人均增收近萬元,閑置農房租金漲幅超30%。
林場的蝶變源于長興首創的“國有林+集體林”聯營機制。該縣通過實施“多林互贏”改革,激活生態“錢庫”。“我們通過整合國有林場與集體林資源,將山間古道、美麗公路串聯成生態‘脈絡’,打包形成‘資源包’吸引社會資本,構建起‘資源共管、經營共促、收益共享’的發展新模式。”縣林業局介紹,在聯營機制推動下,八都岕古銀杏長廊景區與林場形成聯動效應,森林“錢庫”釋放的效能正逐步轉化為共富動能。
生態紅利的持續釋放,離不開治理體系的創新支撐。“我們創新建立‘聯合林長’制度,由國有林場與鎮村組織協同管護毗鄰區域林業資源。”長興縣林場副場長吳國良介紹,該制度實施后,森林火情發生率同比下降73%,林木蓄積量不斷增長,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與此同時,技術共享機制為產業升級注入活力。依托國有林場省級公共梅種資源庫和浙北經濟林良種測試基地,長興推出高效栽培、林技培訓等服務,助力林農轉型。林城鎮連心村青梅種植大戶李國良就因此嘗到了甜頭,“改良后的大青梅每年畝產由原先的400至50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600至750公斤”。據悉,目前該縣不斷帶動林農培育綠化苗木基地,并種植青梅8500畝,集體林年均產值超7000萬元。
“今年,我們還將探索‘林場+農戶’合作生產機制,由國有林場打造智能加工共富平臺,助力集體自產林產品深加工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縣林業局說。
(湖州市林業局,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 記者 邵丹紅)
公眾號 |
手機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