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兩山”理論提出20周年,作為“兩山”理論發源地的浙江曾是南方集體林區的典型代表。如今,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浙江通過深化林業改革、創新生態保護機制、推動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守住了“綠色家底”,更將其轉化為富民強省的新動能。從林權制度改革到林業碳匯探索,從“以竹代塑”的全球實踐到森林康養產業的崛起,從傳統林區到智慧林業,浙江正以行動詮釋著新時代“兩山”轉化的深刻內涵。
浙江的林業改革與發展,是一場關于生態與經濟的深刻變革。從林權證到“綠色銀行”,從竹海到康養勝地,從山區縣到國際舞臺,浙江以制度創新激活資源,以科技賦能產業,以文化重塑價值,為“兩山”轉化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浙江方案”。未來,這片土地將繼續以“綠色動能”書寫共同富裕的新篇章,讓每一片山林都成為鄉村振興的“希望之地”。
本刊特設《“兩山”回響》專欄,以浙江為開篇,選取四川、湖南等各地“兩山”實踐的典型案例,本期還選取了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的浙江衢州,以“三產”融合發展做深做透油茶產業鏈的浙江常山,以花為媒帶領全行業發展的中國花卉協會,科技攻關讓沙漠成為“金山銀山”的浙江森禾花麗,讓白皮松良種播撒祖國大地的北京十三陵林場,從沙漠里找到“金山銀山”密碼的光伏治沙樣板內蒙古鄂爾多斯,以生態譜寫邊疆興邊富民新篇章的新疆吉木乃縣等樣本,以饗讀者。
文/舒志良
浙江,這片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的土地,憑借其僅占全國2%的林地面積,創造了占全國6%的林業產值。2024年,浙江林業總產值更是突破了67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超過8%,成績斐然。
從昔日的砍樹賣材,到如今的“點綠成金”;從過去的分散經營,到如今的規模化、科技化發展,浙江始終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不斷探索林業發展的新路徑。通過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強公益林保護,以及積極推動林業產業創新,浙江成功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雙贏之路,為全國林業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的“浙江樣板”。
浙江寧海南溪公益林(浙江省林業局供圖)
集體林權改革:從“沉睡資產”到“流動資本”
在浙江省,集體林地面積占據了林地總量的95%,如何高效盤活這些寶貴的自然資源,成了林業改革的核心議題。
近年來,浙江省積極探索,通過多元化的發展模式,成功破解“山林碎片化、經營低效化”的難題,實現了從“資源”到“資產”、從“林農”到“股民”的歷史性轉變,更以工業化和互聯網思維引領林業經營的新時尚。
生態良好的浙江遂昌縣
在具體路徑的選擇上,浙江省充分考慮到各地的地域特色和實際情況,不斷實踐與創新,逐步形成了諸如“衢州模式”和“麗水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范例。
“衢州模式”的核心在于五大要點:推動林權股份合作,將原本零散的小山整合為大山,實現規模化經營;優化收儲流轉服務,通過“1+N”的模式提升林地的增值空間;創新共享林事服務,確保林業服務能夠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惠及廣大林農;打造林業標準地,促進林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以工業化、互聯網思維經營林業”,實現林業產值的最大化;構建共富聯結機制,確保林農收益實現“保底+遞增”,讓林農切實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
在這一系列舉措的作用下,衢州林改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4年,衢州市省級以上林業龍頭企業數量增至34家,新型經營主體達到2200家,全市林業總產值更是突破了600億元大關,有效帶動了山區1.8萬林農實現了就業,人均年增加工資性收入達5000元。衢州市也被列為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
浙江衢州市常山縣共享林事服務中心
而“麗水模式”則聚焦于林改推進共富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通過集成化整合、項目化運作、全鏈化發展,推動林業改革不斷深化。
在集成化探索方面,麗水積極推行林地“三權分置”,有效破解了林地分散經營的難題,以股份制合作為主導創新流轉模式,以項目實施推進做大流轉規模,以森林價值實現拓寬流轉路徑。在項目化推進方面,麗水通過重大項目撬動大額資本上山,金融服務推動融資渠道暢通,多方招引拉動社會資源入林,有效破解了資本“上山入林”不足的困境。在全鏈化發展方面,麗水致力于發展特色產業,創新林長掛鏈破難機制,加速補短強鏈壯企進程,推行富民興村共享模式,成功破解了林業產業粗放型發展的難題。截至2024年,麗水市筍竹產業全鏈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全市林業行業總產值達到678億元,同比增長9.8%,彰顯了“麗水模式”的強勁活力。
林農采摘油茶
不僅于此,浙江省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踐仍在因地制宜不斷推陳出新。例如,新昌縣成立了“興村富民”基金,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低效林改造,大力發展香榧產業。如今,通過林地流轉分紅等已帶動了薄弱村集體年均增收10萬元,周邊農戶戶均增收超過5000元,到香榧盛產期后,預計10萬畝香榧基地的年產值將超過5億元,成為浙江省林業改革創新的又一亮點。
公益林保護:守護生態底色的根本之策
公益林作為一個地方不可或缺的生態本底與根基,對于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浙江省,公益林面積廣泛,占全省林地總面積近一半,宛如一片片翠綠的瑰寶鑲嵌在浙山浙水之間。面對如此寶貴的生態資源,如何讓保護者從中受益.為此,浙江通過一系列創新性的補償機制與生態價值轉化舉措,成功將公益林打造成了一本造福于民的“綠色存折”。
浙江省公益林資源豐富,總面積達到了4445萬畝,總蓄積量高達2.38億立方米,碳儲量更是達到1.41億噸。這些公益林在保育土壤、林木養分固持、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均發揮了巨大作用。
早在2004年,浙江省便開始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這一舉措為公益林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十年來,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與深化,浙江生態屏障功能愈發穩固。連續六年,公益林補償被列入省政府“十大民生實事工程”,彰顯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對公益林保護的高度重視。
浙江淳安縣林場公益林
構建更加完善的公益林管理體系。浙江省建立了省、市、縣、鄉四級組織管理體系,并在縣級層面單設了17個公益林管理機構。在公益林分布的重點鄉鎮、片區林業站和國有林場,更是建立了187個公益林管理保護站(所),形成了覆蓋廣泛、管理嚴密的網絡體系。二十年間,全省對公益林進行了六次新增擴面,兩次全面完善區劃,完成了公益林與國土“三調”成果的融合優化,公益林布局更加合理。
織密更加系統的配套制度網絡。2009年《浙江省公益林管理辦法》出臺,為公益林的管理提供了更加具體的法規依據。2018年《浙江省公益林和森林公園條例》頒布實施,更是將公益林的保護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此后,省內多部門聯合出臺了一系列相關配套制度,如公益林變更調整、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并發布了《公益林建設規范》省級地方標準,不斷規范公益林的建設、保護、利用和管理。
在護林巡查方面,浙江省同樣下足了功夫。全省范圍內推廣應用的護林巡查應用場景,為護林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同時,修訂出臺的《浙江省護林員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護林員的職責與權益。依托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體系,浙江省構建了全域覆蓋的專業護林網格體系,使得護林工作更加精細化、網格化。全省共劃分公益林巡護網格1.27萬個,設立專職護林員1.5萬名,組建森林消防隊伍258支,配備消防隊員5960人,形成了強大的護林力量。
在補償機制上,浙江更是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浙江實行了公益林分類補償,并逐步構建起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自2004年以來,浙江先后12次提高補償標準,從最初的每年每畝8元,提高到了現在的最低36元、最高55元。全省累計發放公益林補償資金240余億元,惠及130萬農戶、1.2萬個村集體。其中,山區縣每年可獲得12億元的公益林補償資金,占全省補償資金的60%,為山區縣的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此外,浙江積極發力技術創新。從2005年研建全國首例公益林規范化小班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到2022年迭代形成全省公益林天然林管理應用場景,再到如今全面推行公益林變更調整在線辦理,浙江正通過逐年技術更新和功能優化,不斷推動公益林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提高了管理效率,更實現了數字賦能張力的匯聚,為公益林的保護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浙江公益林的生態效益愈發顯著。據最新監測,2023年,全省公益林年固土量達到了1.09億噸,保肥量739萬噸,涵養水源量198億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量1743萬噸。公益林區負離子平均濃度更是高達1400個/立方厘米,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加優質、健康的生態環境。
林業產業:綠色富民的新引擎
浙江以五大千億產業(竹木制造、木本糧油、花卉苗木、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為核心,推動林業產業向高附加值轉型。
從搶抓“以竹代塑”發展機遇到不斷壯大林下經濟產業鏈條,從加快全國現代林業經濟發展試驗區建設到大力發展竹木制造、木本糧油、花卉苗木、林下經濟、森林康養、林業碳匯六大綠色富民產業……浙江持續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不斷提升林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高值化水平。
近年來,浙江省陸續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浙江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長三角森林康養和生態旅游發展聯合宣言》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2024年,全省森林康養產值達2000億元,重點地區農戶增收近一半來自森林康養產業。
位于金華市北部的金華山小冰島景區原本只是一座雜草叢生的廢棄礦山,隨著金華山大力發展森林休閑度假康養產業,這里成了又潮又酷的網紅打卡地。“天空之鏡”攝影地、山頂露營地、越野挑戰賽、青創客聚集區……隨著越來越多的森林康養旅游資源被挖掘開發,金華山這座“昔日的茅草山”如今也吃上了“旅游飯”。
“十四五”期間,浙江以線路串聯和項目推動,挖掘開發了麗水遂昌白馬山森林公園、舟山定海森林云廊、杭州臨安龍門秘境、湖州“浙北山水線”等一批特色森林康養旅游精品。同時,鳳陽山-百山祖、雁蕩山、天臺山等名山公園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創新發展模式。全省推進一批基礎設施、自然教育、生態旅游項目建設,累計完成“名山公園”項目投資超240億元,促進名山公園產業升級,不斷提升浙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產業的社會影響力。
“以竹代塑”,讓林業產業新起來。在2025年浙江省“兩會”上,一股清新的綠色之風悄然掀起。擁有百萬畝竹林資源家底的安吉縣向會場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駐地酒店提供了竹席簽等竹制品,“以竹代塑”產品驚艷亮相,吸引了眾多代表委員的目光。浙江是我國竹產業大省,近年來充分搶抓“以竹代塑”發展機遇,制定產業發展規劃,高效能推動“以竹代塑+”產業發展。一方面印發《浙江省林業推動“以竹代塑+”發展實施方案》《浙江省“以竹代塑”發展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打造竹產業集群,強化產業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積極銜接產業發展鏈條,持續推進“竹材三級加工體系”建設,探索創新“村建民用”模式建設運營物理分解點。2024年,浙江省竹林面積超過1400萬畝,竹產業產值超過600億元,累計建成竹材分解點155個、初級加工小微園區23個,為“以竹代塑”產業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安吉竹海
浙江省龍泉市共有竹林面積61萬畝,年產竹材1800萬株,發展“以竹代塑”產業具有先天優勢。近年來,龍泉市積極引導竹木企業搶占“以竹代塑”新賽道,完善產業鏈,培育了一批新興企業。龍泉維嘉竹木公司自主研發了整套竹材熱彎成型工藝,開發出竹木穿衣鏡、托盤、收納等系列竹產品。龍泉億龍竹木公司成功研發了防腐、防霉、防火特種竹材,并廣泛應用于機場、體育館(國外為主)等大型建筑裝飾領域。該公司在印度班加羅爾國際機場用龍泉竹子作為建材進行內部建設,實現了“以竹代鐵、以竹代鋼”,班加羅爾機場也因獨特的竹木裝飾結構贏得了國際贊譽。2024年龍泉市還組建了林業產業發展為主的國有企業龍泉市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領帶動龍泉市竹木企業和電商平臺共同發展,全力沖刺竹木百億產業。林發公司與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建立創新聯盟,探索更多高科技含量的“以竹代塑”產品,成功打開歐美、中東南亞等國際市場;另一方面,探索更多應用場景,如為文創產品提供竹制禮品包裝,為政府機關食堂提供竹纖維餐具等。目前,龍泉擁有“以竹代塑”產業企業130家,實現量產竹產品56種。
浙江省還積極培育建設林業共富園區。以股份合作、產品訂單、科技四聯、三產融合四大創新機制找準產業發展路徑,推動林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近年來,常山縣聚焦林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突出創新驅動和金融撬動,創建“一區兩園四中心”,推動油茶產業快速向前。與中國科學院聯建全省首個油茶博士后工作站,打造油茶新品種高產示范基地,與浙江大學成立常山油茶產業聯合研究中心,研發山茶油玉米肽、神經酸、卸妝油等20余款產品。
目前,浙江省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有301家,形成了若干區域特色鮮明的林業產業群。浙江林業產業已成為“兩山”的引擎,更成了富民興業的亮色,部分重點山區縣農民收入50%以上來自林業。
浙江的林業實踐,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的深刻意蘊。展望未來,隨著碳匯交易機制的日益完善和數字化治理模式的不斷深化,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之江土地,將持續描繪墨綠色發展新畫卷,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浙江智慧和力量。
《綠色中國》 A(上半月) 2025年03月號
公眾號 |
手機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