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開化的主干道沿線栽下一株株樹苗,植下一片片新綠。“植樹拜年”,這是開化延續了44年的傳統。多年持續不斷地種樹,究竟為開化種出了什么?
從“種木材”到“種美景”
“我們以前種的是杉木等經濟林,樹長大就砍了賣錢,現在不一樣,今天整片種的是紅楓,成林后就是漂亮的風景。”種了一輩子樹的開化縣齊溪鎮左溪村村民程珠彬老人說。
從種用材林、經濟林到種生態林、景觀林,這一轉變發生在1997年。為轉變思想觀念,開化縣林業局所有干部每人自掏100元錢給村里買樹苗,并定期組織人員對苗木進行撫育,村里也將禁止砍伐闊葉林寫入村規民約。
2006年,開化縣把植樹節擴展為植樹周、植樹月,綠化范圍逐漸從荒山造林擴展到了村莊、公路、通道綠化等。“時代在變,我們種樹的品種也在變。”在開化縣林場星口林區,有著37年黨齡的老黨員余永庚說。1982年至今,余永庚從未缺席過義務植樹活動,多年前種下的小樹苗如今已經郁郁蔥蔥、連片成林。
從“種樹木”到“種科技”
2015年,全省森林經營碳匯項目在開化縣林場啟動,為加快森林功能轉變提供了造血功能。開化縣林場的碳匯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截至2023年共建成碳匯林2萬余畝。
開化縣林場十分注重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技術合作,先后成為浙江農林大學教學實習基地、亞林所研究示范基地、浙江省林科院示范基地,近期還與南京林業大學簽訂了大學生就業創業、社會實踐實訓基地合作協議。
來自北京大學的王同學從2022年以來連續3年在林場開展野外踏查和生物多樣性調查,她表示:“開化的樹木擁有豐富的種質資源,通過先進的科研設備和技術手段,我們可以充分依托這些資源,探究以人工林為主的森林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格局及其中潛在的保護機遇。”
從“種樹林”到“種錢景”
“種樹”就是“種富”。在開化,植樹造林的生態紅利在不斷釋放。
植樹當天,在開化縣池淮鎮芹源村國儲林基地,不少村民自發加入植樹隊伍,將浙江楠、紅豆杉等珍貴樹種的樹苗細心栽下。
2024年,該村通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收儲的第一期3499畝集體林權流轉至開化縣林業投資有限公司,獲得902萬元的流轉款,全村613戶享受到了這項改革紅利。“待全部山林收儲完成后,預計平均每戶可增加直接收入1萬余元,同時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進一步增收。”芹源村黨支部副書記、村監會主任黃紅義說。
近年來,池淮鎮以納入開化縣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先行試點為契機,啟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創新以林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林權流轉模式,讓林農通過村組集體或個人的林地經營權折資入股到村級林業專業合作社,再由村級林業專業合作社入股到流轉經營主體的“兩次入股”,獲得本金、租金、股金、薪金四項收益,實現林權變股權、林農當股東、資源變資產的轉變,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了老百姓的金山銀山。“現在種樹不僅要考慮環境,還要讓村民們有想法、有事做、有錢賺。”去年植樹時,芹陽辦事處汶山村黨員干部和村民們在山坡上種下了一棵棵新品種油茶樹苗,如今長勢越來越好。汶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智勇看著欣喜不已,“汶山村有種植油茶樹的傳統,但因品種老舊、采摘風險大等原因,油茶林一度荒廢。現在種油茶樹有補貼,每新造一畝油茶林,林農當年就能獲得2000元的補貼,再次激發了村民和村集體種植油茶樹的積極性。”汪智勇說。
2022年,浙江省首個國儲林項目落地開化。開化縣林場充分發揮旗下開化縣林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國企平臺優勢,形成森林資源資產規模化經營。通過實行集體林地收儲,林農坐在家里就有收入。項目計劃于2025年完成林木收儲,帶動項目實施相關的村(組)集體獲得林木收儲金達1020多萬元、林地股金550多萬元。
(衢州日報 報道組 姚雪 方曉璐 通訊員 王鈺 董璐)
公眾號 |
手機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