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是黨中央賦予浙江的光榮使命。
在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進程中,財政承擔著“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引領變革”的重要作用。為了回答“共富路上,財政做什么”的時代課題,展現基層財政部門勇闖“無人區”、勇拓“新藍海”的責任擔當,浙江日報推出《“浙”樣干 “財”共富》專欄,總結一批財政在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支持幸福河湖試點等領域的好經驗、好做法,展現浙江探索創新打造財政推動共同富裕省域范例的生動實踐。
首篇推出臨安財政立足“農”字、做深“數”字、延長“鏈”字,以山核桃產業帶動山鄉共同富裕的創新案例。
山村即景 樓中宏 攝
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臨安,一個以山核桃產業聞名于全國的區(縣、市),一個浙江省內陸域面積最大的區(縣、市)。東西相距100公里的地理特點,使臨安東中西并進、城鄉統籌發展更具挑戰。
在臨安提出打造全域共富實踐典范的背景下,如何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變“輸血”為“造血”,從而激活鄉村活力,推動產業發展,實現富民增收.
近年來,臨安區財政局圍繞“農”字做文章,以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為平臺,在涉農政策、資金統籌整合上“集中財力辦大事”,大力支持省級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和集成創新示范建設等重點項目實施,推動山核桃這一臨安特色主導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書寫了財政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
立足“農”字
“硬核支農”助力鄉村振興
春夏之交,萬物生長。走進臨安區清涼峰鎮的萬畝核桃林,藍天白云下,一棵棵碗口粗的核桃樹吐露著新芽,山坡上植被繁茂,盛開著各種顏色的野花,樹下還鋪設了采收安全網,到了秋收能派上大用場。
“早些年過度種植山核桃,山上除了山核桃樹,就是土,光禿禿的,水土流失嚴重。現在我們開展山核桃林地生態治理,通過實施退果還林、生態經營、機制改革三大工程,實現山核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臨安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扭轉山核桃林地退化現象,截至目前,全區共投入資金1700萬元,建成土壤改良及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基地44個,綜合治理示范基地16個;投入1.05億元資金完成退果還林2.15萬畝;投入1000萬元資金用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流轉經營,推動山核桃產業規模化發展。
“臨安農業農村發展已經到了‘制度破題’的新階段,必須充分發揮財政的‘統領’職能,多措并舉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為高質量發展推進全域共富‘活血通脈’。”臨安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產業振興是臨安鄉村振興的主基調,而山核桃是臨安老百姓致富增收重要的“搖錢樹”。
全區現有山核桃種植面積57萬畝,綜合產值達35億元,“面積、產量、加工、效益”四個指標全國領先。為做好山核桃產業發展的后半篇文章,2020年以來,臨安區以實施省級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示范建設為抓手,先后投入各級財政資金2.4億元,推動數字經濟新技術、新設施、新業態在山核桃產業中的應用和轉化,為全省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經驗。
邁向共同富裕,鄉村是短板領域,也是潛力所在。為了充分發揮鄉村振興中的財政作用,區財政局牽頭對87項涉農政策進行清理整合,對績效不高的涉農資金政策予以撤銷,使財政真正實現“集中財力辦大事”。
“龍門秘境”就是涉農資金集中發力的受益者。區財政局先后統籌“四好”農村路、歷史文化村落、農村生活污水等省、市、區三級涉農項目資金累計達2.5億元,集中用于“龍門秘境”景區建設。2021年,項目實施后景區接待游客突破6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960萬元,直接帶動300多名村民就業。
此外,為了讓全區百姓都能增收致富,區財政局還在“龍門秘境”實施金融服務直通車改革,先后承接省財政廳基層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服務創新和財金協同數字化改革兩個試點,為農家樂、民宿等各類經營主體發放貸款上億元,為鄉村振興注入“真金白銀”。接下去,臨安區財政還將以“共富貸”為抓手,持續深化財政金融支農機制,不斷拓寬“三農”發展投融資渠道,為鄉村共富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做深“數”字 “產業大腦”激活數字鄉村
每年四月份,山核桃進入病蟲害高發期,提前防范至關重要。
在臨安區島石鎮山核桃基地,半山腰藏著一個數字化監測站,里面安裝了智能蟲情測報燈等多臺物聯網傳感設備,配合鷹眼鏡頭,可實時將病蟲害的細微變化反饋至“天目云農”中的“山核桃產業大腦”,以便進行防治。
“我們還連接了‘浙里辦’,農民只要拿起手機,將有病蟲害的山核桃樹照片上傳到平臺后方,就有專家在線指導防治方法。”臨安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常規的病蟲害以外,今年臨安著重探索“花蕾蛆”的智慧化防治,預計實施后可實現山核桃畝產量再提升。
當前,以數字化為引領的改革正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不獨山核桃產業,以農業數字化為代表的數字鄉村建設也是臨安財政重點支持的方向。
為了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精準性、指向性、有效性,將有限的資金投向最重要的領域,臨安區財政局全面整合涉農資金用于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自2021年以來,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27億元,開展涉農數字化項目66個,以財政的“指揮棒”舞出數字鄉村建設“全面開花”的嶄新局面。
2021年,臨安區立足數字鄉村建設,成功被納入省級鄉村振興集成創新示范建設范圍,預計可爭取省級獎補資金7000萬元。“我們堅持通過‘真金白銀’投入數字鄉村建設,為全國數字鄉村探索臨安路徑和經驗。”臨安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臨安正實施“133N”數字鄉村建設體系,已成功打造“天目紅盟”“青和翼”“浙里農房一件事”等特色典型應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
通過一個個數字化的“產業大腦”、一個個具有前瞻性的數字化應用場景,臨安數字鄉村的未來正日漸清晰。
延長“鏈”字 “全鏈融合”打開發展通道
“白露到,竹竿搖,滿地金,扁擔挑。”小小的山核桃,撐起了臨安區經濟的一片天,也是臨安兩昌地區近15萬山區農民的“致富果”。
“從采摘到脫蒲,再到加工、包裝、銷售、物流,臨安山核桃產業已經形成了全產業鏈式發展,但是還缺少龍頭企業的帶動。”為此,區財政局牽頭促成國資公司——新錦集團投資2.17億元,建設占地43畝的山核桃文化館和透明化工廠,吸引省級龍頭企業——姚生記落戶臨安,正式開啟龍頭企業帶動低散亂戶走品質化、品牌化、規模化的發展之路。
走進位于臨安區龍崗鎮的項目所在地,只見工程車來來往往,項目正緊鑼密鼓地施工中。杭州姚生記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預計9月份可完工投產,屆時,將建成一個集山核桃生產加工、銷售展示、觀光旅游、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現代化數字化工廠,對臨安山核桃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對于臨安山核桃產業來說,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不僅吸引了龍頭企業的加盟,更為重要的是扶持和培育了一批電商企業及“淘寶村”“淘寶鎮”,走出了“互聯網+山核桃”的臨安電商模式,帶動了區域的發展和繁榮。
“我們純手工剝的整顆山核桃,一顆售價近2元,還供不應求。游客到我們這里,不僅能吃上整顆的山核桃,還能體驗手工敲山核桃的魅力,了解山核桃的產業和文化。”康太炒貨食品廠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一家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山核桃企業,近年來不斷與時俱進,不僅創立了康太團圓人品牌,還開通了線上直播間,通過線上直播、線下體驗的方式不斷延長山核桃產業鏈。
農村電商是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也是財政支農的重要領域。臨安實施電商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每年安排專項扶持資金1000萬元,累計培育省級電商鎮7個、省級電商專業村24個,2021年各類直播活動帶動銷售額突破2億元。還通過“山核桃產業大腦”接入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數據,通過對熱銷區域、消費者畫像等數據分析,幫助電商企業進行精準營銷。
“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進程中,財政大有可為,也必將積極作為,要時刻牢記以‘當家’思維擔當好‘管家’責任。”臨安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臨安財政將始終圍繞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主題主線,持續發揮財政的“統籌引領”職能,在高水平建設“吳越名城·幸福臨安”中彰顯財政擔當。
(浙江日報 黃麗麗 杜茜婧 翁柳鴻)
公眾號 |
手機版 |
|
![]() |
![]() |